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聯系我們
手機:13925863937
電話:0769-82580809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大嶺山沿河西街90 號3棟 902 室
公司新聞
水性PU樹脂在紡織品上的附著力
- 作者:新美涂
- 點擊:392
水性PU樹脂在紡織品上的附著力是其涂層應用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優異的附著力確保涂層膜與織物緊密結合,在使用過程中(如彎曲、摩擦、水洗、干洗等)不會出現分層、起泡、脫落等問題。以下是關于水性PU樹脂在紡織涂層中附著力的詳細解析和提升策略:
一、 附著力的重要性
產品耐用性:? 良好的附著力是涂層織物耐摩擦、耐彎曲、耐揉搓、耐水解等性能的基礎。
功能實現:? 防水透濕、防風、耐磨等功能依賴完整連續的涂層膜,附著力差會導致局部失效。
手感與外觀:? 附著力不足可能導致涂層膜移動、起皺或局部堆積,影響手感和外觀平整度。
加工穩定性:? 良好的附著力是后續壓花、貼合、復合等加工工序順利進行的前提。
二、 影響水性PU樹脂在紡織品上附著力的關鍵因素
基材特性:?
纖維類型:? 不同纖維的表面化學性質差異巨大。
極性纖維(棉、麻、絲、毛、尼龍):? 含有-OH, -NH?, -COOH等極性基團,容易與PU分子鏈中的極性基團(如-NHCOO-, -COOH, -OH)形成氫鍵甚至化學鍵,?通常附著力較好?。
非極性/弱極性纖維(滌綸、丙綸):? 表面能低,缺乏活性基團,疏水性強。水的表面張力高,難以有效潤濕其表面,?附著力挑戰最大?。
織物結構:? 織物的密度、孔隙率、表面平整度影響樹脂的滲透和機械錨固作用。疏松或多孔結構有利于樹脂滲透,附著力可能更好;過于緊密或光滑的表面則相反。
表面清潔度與預處理:? 紡絲油劑、織布油劑、漿料、灰塵、蠟質等污染物會在纖維表面形成弱界面層,嚴重阻礙PU樹脂與纖維的直接接觸和結合。?前處理(精練、退漿、清洗)至關重要。?
親水/疏水整理:? 織物預先進行的防水、防污等整理可能會改變其表面能,影響潤濕和附著。
水性PU樹脂本身的性質:?
分子結構與極性:? 樹脂分子鏈中極性基團的種類和數量(如羧基、磺酸基、氨基、醚鍵、脲鍵)直接影響與纖維的相互作用力(范德華力、氫鍵)。針對特定纖維優化極性很重要。
玻璃化轉變溫度:? Tg影響樹脂成膜時的鏈段活動性。Tg過低可能發粘,過高則鏈段活動性差,不利于潤濕和擴散滲透到纖維表面及內部。適中或優化的Tg有助于附著力。
粒徑與粒徑分布:? 較小的粒徑和窄的分布通常有利于樹脂乳液滲透到纖維間隙中,增加接觸面積,形成更好的機械錨固作用。
潤濕分散性:? 樹脂本身的潤濕能力(表面張力)對能否有效鋪展、浸潤織物表面至關重要。通常需要添加潤濕劑來降低水的表面張力。
成膜助劑:? 選擇合適的成膜助劑(通常是高沸點溶劑)能促進樹脂粒子融合成連續膜,并幫助樹脂分子更好地擴散到纖維界面。
交聯設計:?
自交聯型:? 樹脂本身含有反應性基團(如酮羰基+酰肼),在成膜或后期烘焙時發生交聯,能顯著提高內聚強度和界面粘接力,改善耐水性、耐溶劑性和耐久附著力。
外交聯型:? 添加交聯劑(如氮丙啶PZ-33、碳化二亞胺、環氧硅烷、多官能氮丙啶、封閉型異氰酸酯)。交聯劑能與PU樹脂中的羧基、羥基以及纖維表面的活性基團反應,形成更牢固的共價鍵連接,?是提升附著力和耐水性的有效手段?。
涂層工藝:?
前處理:? 確保織物清潔、干燥、均勻是關鍵第一步。
涂布方式:? 刮刀涂層、輥涂、浸漬等不同的涂布方式影響樹脂在織物上的施加量、滲透深度和分布的均勻性。
施加量:? 過薄的涂層可能無法形成足夠的粘接界面;過厚則可能導致應力集中,干燥收縮時易剝離。需要找到最佳平衡點。
干燥/固化條件:?
溫度:? 適宜的干燥溫度(通常100-160°C)保證水分有效蒸發、樹脂粒子融合成膜、促進交聯反應。溫度不足導致水分殘留、成膜不完整;過高可能導致樹脂或織物降解。
時間:? 足夠的干燥/烘焙時間保證充分成膜和交聯反應完成。時間不足是附著力差和耐水性差的常見原因。
風速/空氣循環:? 影響干燥效率。
烘箱分區:? 梯度升溫(如低溫區蒸發大部分水分,中高溫區促進成膜和交聯)有助于獲得更好的附著力和膜性能。
三、 提升水性PU樹脂在紡織品上附著力的策略
優化基材處理:?
徹底前處理:? 強化精練、退漿、清洗工序,徹底去除油劑、漿料、雜質。使用高效環保清洗劑。
物理表面處理:?
等離子處理:? 高效清潔表面,引入極性基團,顯著提高非極性纖維(如滌綸)的表面能和活性,?效果顯著但設備投入成本高?。
電暈處理:? 相對簡便,也能提高表面能,適用于薄膜或輕薄織物。
打磨/起毛:? 增加纖維表面積,利于機械錨固。
化學底涂/處理劑:?
涂布一層專用的?附著力促進底涂劑?(通常含特殊結構的聚氨酯、聚酯、丙烯酸或含反應性基團的硅烷偶聯劑),在基材和主涂層之間架橋。
對滌綸等特別難附著的基材,有時會使用含氟或硅的特殊潤濕劑/底涂劑。
選擇或設計合適的水性PU樹脂:?
匹配基材極性:? 針對滌綸,選擇具有更強疏水性鏈段但含有能與纖維微弱極性端基或處理后基團作用極性基團(如優化羧基含量)的樹脂。
特殊改性:? 選擇針對特定纖維(尤其是滌綸)附著力進行優化的樹脂品種。某些樹脂可能含有能與纖維形成更強相互作用的特殊官能團。
粒徑優化:? 選擇粒徑更小的樹脂乳液,有利于滲透。
交聯類型:? 優先選用?自交聯型?或易于?外交聯?的樹脂。外交聯是提升耐水性和耐久附著力的最常用有效方法。
優化配方:?
添加潤濕劑:? 選擇高效、兼容性好、對耐水性和耐熱性影響小的潤濕劑,顯著降低水的表面張力(目標接近滌綸表面能~43 dynes/cm),改善對非極性基材的潤濕鋪展。需注意潤濕劑遷移問題。
添加附著力促進劑:? 使用特殊助劑,如含磷酸酯基、硅烷基的化合物,它們能定向吸附在纖維表面,增強界面結合。
使用交聯劑:?
氮丙啶類:? 反應速度快,與羧基反應效果好,但需注意其毒性和儲存穩定性(通常需要后添加)。
碳化二亞胺類:? 與羧基反應,耐水解性更好,毒性相對較低。
環氧硅烷類:? 既能與樹脂反應,也能與纖維表面羥基反應,形成Si-O-Si或Si-O-C鍵,橋接作用強。
多官能氮丙啶/聚碳化二亞胺:? 提供更多交聯點。
封閉型異氰酸酯:? 高溫解封后與羥基、氨基反應,粘接強度高,常用于高性能要求涂層。
添加合適的成膜助劑:? 促進樹脂在低溫下成膜完整,有利于分子鏈擴散到界面。選擇低VOC、低氣味的品種。
填料/添加劑選擇:? 注意填料和功能性添加劑(如阻燃劑)與樹脂的相容性,防止其聚集在界面形成弱邊界層。
優化涂層工藝:?
嚴格控制前處理質量。?
精確控制涂布量。?
確保充分干燥/固化:? ?最關鍵!? 必須保證足夠的溫度和時間,特別是使用交聯劑時,務必達到交聯反應所需的活化溫度并保持足夠時間。使用溫度記錄儀監控烘箱各區實際溫度。
優化烘箱條件:? 采用梯度升溫,保證水分充分蒸發后再進行高溫交聯。良好的空氣循環保證熱風均勻穿透織物。
控制環境濕度:? 高濕環境會影響干燥效率和成膜質量。
四、 附著力的評估方法
剝離強度測試:? 最常用。按標準(如ASTM D751, GB/T 3923.1等)測量將涂層從基材上剝離所需的力(kN/m或N/25mm)。90°剝離或180°剝離。
十字劃格法附著力測試:? 按ISO 2409/ASTM D3359標準,用鋒利刀片在涂層表面劃出網格,用膠帶粘撕,觀察涂層脫落情況。適用于較薄或較硬的涂層。
耐摩擦/揉搓測試:? 模擬實際使用中的應力,觀察涂層是否起皺、起泡、脫落(如馬丁代爾耐磨、屈撓測試)。
耐水洗/干洗測試:? 按標準(如AATCC 135, ISO 6330)清洗后,檢查涂層附著力變化和外觀變化。這是評估耐久附著力的重要手段。
耐水解老化測試:? 在高溫高濕(如70°C, 95%RH)環境中加速老化一定時間后測試附著力,評估長期耐久性。
總結
提升水性PU樹脂在紡織品(尤其是難附著織物如滌綸)上的附著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基材準備、樹脂選擇、配方優化(潤濕、交聯)、工藝控制?多個環節著手:
基材是基礎:? 清潔、干燥、均勻是前提,必要時進行物理(等離子)或化學(底涂)處理。
樹脂是關鍵:? 選擇針對基材優化、具有良好滲透性和反應性(自交聯或易交聯)的樹脂。
交聯是保障:? ?添加合適的交聯劑(如氮丙啶、碳化二亞胺、環氧硅烷)是解決水性PU在疏水性纖維上附著力和耐水性問題的核心有效手段。?
潤濕是突破口:? 高效潤濕劑降低水的表面張力,解決初始潤濕鋪展問題。
工藝是根本:? ?確保充分徹底的干燥和固化(足夠溫度和時間)是最終獲得優異附著力的決定性步驟。?
針對具體的織物材質和最終產品性能要求,需要通過嚴格的打樣測試(包括附著力和耐老化性測試)來確定最優的樹脂體系、配方和工藝參數。與水性PU樹脂供應商密切溝通,尋求其針對特定附著力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非常重要。
- 上一篇:聚氨酯樹脂在噴漆行業中發揮的作用
- 下一篇:絲印油墨拉絲有哪些解決方法?